宣德十年(1435年)正月初三,明宣宗朱瞻基在位十年的突然去世,年仅37岁,震动了朝堂和百姓。其长子朱祁镇继承皇位时,年仅九岁。按照当时的年龄计算,他刚刚满了9岁,但按照今天的标准,他不过是个刚刚过完7岁生日的孩子,甚至还未进入小学二年级。一个如此年幼的孩子,究竟能否胜任继位,统治天下?这样的疑问在当时朝堂内外引起了极大的不安。
于是,宫中出现了关于张太后可能立自己的幼子——襄王朱瞻墡继位的流言四起。朝堂上,纷纷有人猜测,这个年幼的太子朱祁镇是不是很难承受如此重担,而张太后是否会改变继承的安排?这些谣言传播得沸沸扬扬,直到张太后亲自带着朱祁镇现身乾清宫,在群臣面前泪流满面,指着朱祁镇说:“此新天子也。”才终于平息了流言。《明史》记载道:“太后趣召诸大臣至干清宫,指太子泣曰:‘此新天子也。’君臣呼万岁,浮言乃息。”朱祁镇的继位,终于得到了正式的确认。
展开剩余71%然而,为什么宫中会传出这样一个荒诞的传言,难道真有可能发生么?朱祁镇能否在如此年轻的年龄继位,真的存在不确定性吗?这个问题背后其实隐藏着复杂的宫廷权力斗争与历史惯例的冲突。
回顾历史,明朝建立至今已有六十余年,且国家已稳定,朱瞻基在位期间也一手创造了“仁宣之治”的辉煌局面,国家内政安稳,经济繁荣。因此,按照明朝已有的继承制度,太子年幼并不足为奇。从历史上看,皇位继承的制度早已根深蒂固,且幼主继位并非前所未有。历史上有许多例子,如汉朝、唐朝甚至宋朝,都曾有过幼主登基的情形。在太平盛世下,幼帝继位并未造成过太大的动荡。
朱瞻基去世时,朱祁镇虽年幼,但他已经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,按照嫡长子继承制,太子继位是天经地义的事。张太后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他年幼而另立他人。而且,如果真改立其他年长的王子,尤其是襄王,那就意味着会彻底打破明朝根深蒂固的继承制度——嫡长子继承制。一旦此类先例被开创,今后任何时候皇帝驾崩,太子若年幼时,继位便可能成为争议焦点,明朝的政局必将因此动荡不安。因此,张太后虽然深知朱祁镇年纪尚小,但为了国家的稳定,最终决定还是让太子继位。
朱瞻基的去世,意味着两件事:一是太子年纪虽小,但他是明朝历史上首位登基的未成年皇帝;二是如果太子不继位,而改立襄王之类的成年藩王,实际意味着对过去继承制度的根本颠覆。事实上,襄王朱瞻墡作为明仁宗朱高炽的第五子,地位较低且封地远在湖南,距离北京极远。而且,在继承顺位上,张太后的次子越王朱瞻墉并未去封地,而是留在了京城。这一切都表明,若非极端特殊的情况,立襄王继位不仅不合常理,而且会引发朝堂的极大反感。张太后若想换一个可靠的成年继位者,首选应为越王,而非襄王。
既然如此,张太后为何还要故意放出关于立襄王为帝的流言?我的猜测是,这一切可能并非完全偶然,或许张太后故意让这个荒唐的传言流传开来,目的是为了最终否认它并加强太子继位的合法性。鲁迅曾说过,若想推行一项计划,最好先提出一个更极端的方案。这样,人们对原计划的接受度就会大大提升。同理,张太后通过让襄王成为一个看似不可理喻的选择,实际上是在为太子朱祁镇的继位扫清障碍。相较于让襄王登基,尽管朱祁镇年幼,但他依然是正统继承人,因此,大臣们自然也愿意接受他继位的事实。
最终,张太后带领朱祁镇公开宣告“此新天子也”,一切疑虑消散,朝堂上下齐声称万岁。这个“立太子”的过程看似简单,但实际上却充满了深思熟虑的权谋与政治考量。张太后成功化解了朱祁镇年幼的顾虑,为他顺利登基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当然,这一切只是我的个人推测,历史的真相恐怕永远无从考证。那么,你觉得这个猜测是否有道理呢?
发布于:天津市诚信双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