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奸佞之臣,你究竟有什么功劳?”面对这句话,如此武断而直接的质问,被扣上奸佞帽子的这位朝中元老,内心顿时感到极度冰冷和绝望。然而,他却未曾辩解一句,没有任何话语为自己辩护。最终,随着刽子手挥刀落下,这位官员含冤而死。甚至连护送他的锦衣卫看到这一幕,心中也不免涌起怜悯与哀伤。一位曾经的忠臣竟沦落至此,令人心头寒意阵阵。
皇室内部本就性格冷酷无情,这种性格几乎是与生俱来的。为了守住自己的权位,他们不惜杀害那些忠心耿耿的良将与贤臣。这样一来,自己的地位得以稳固,也在某种程度上披上了正当的外衣。那么,到底是谁成为了误杀忠臣的刽子手?又是哪位忠臣含冤离世,还被污蔑成奸佞之臣?这位被诬陷的忠臣到底有没有功劳?
展开剩余87%毫无疑问,他确实有着显赫的功绩。但在那些别有用心的人眼里,他的功劳却成了阻碍他登上帝位的最大障碍。这个人就是于谦,明朝历经四代皇帝的辅佐元老,堪称朝廷的重要支柱。由此可见,他对明朝君主的忠诚不容置疑。然而,为什么他会被冠以“奸佞之臣”的恶名?
归根结底,是因为他挡了别人的路,遭到莫须有的罪名。具体挡了谁的路?从于谦最终的结局可以看出,他阻挡的是明英宗的前进道路。究竟在这期间发生了什么?
从于谦的家族背景来看,一直以来都为大明朝效力。于谦家族主要居住在考城,祖辈在历史上都有官职。其太祖于伯汉早年居住在山西,后来迁移至苏州;高祖于夔曾在元朝仕官;曾祖父于九思担任过杭州路大总管。家族后来迁往杭州的钱塘县太平里,因此历史记载中,于谦应为浙江钱塘人士。其祖父曾在明洪武年间担任工部主事,父亲于彦昭则选择隐居钱塘,没有入仕。
于彦昭是家中唯一未曾官职的人,但这并未阻碍于谦的发展。少年时期的于谦深受文天祥节操的感召,将其视为人生榜样,长年崇敬不已,甚至将文天祥画像悬挂于书桌旁。于谦七岁时,曾遇见一位和尚见其相貌奇异,惊叹道:“此人将来必成拯救时局的宰相。”无人料到和尚的一句随意之言,竟成了预言。
八岁时,于谦穿着一袭红衣,骑马嬉戏,邻居一位老先生逗趣说:“红孩儿,骑黑马游街。”于谦机智回应:“赤帝子,斩白蛇当道。”这上下联工整对仗,尽显非凡气势。少年的他已露锋芒,未来必将大有作为。
加之于谦自幼勤奋好学,胸怀壮志,立志效法文天祥,激励自己不断进取。在书斋中,他还写下两句赞美文天祥的诗句,表达自己的敬仰之情。正是这股奋发向上的精神,使他最终顺利考中辛丑科进士,从此开启仕途生涯。但可惜的是,他所身处的朝堂正值风云变幻,动荡不安。
宣德元年,汉王朱高煦在乐安州发动叛乱。此时,于谦随明宣宗亲征,担任御史。待朱高煦投降后,明宣宗命他一一揭露朱高煦的罪状。于谦言辞犀利,声色俱厉,这显示出他仕途上的快速成长,已能独当一面。面对于谦的严词批判,朱高煦颤抖跪地,哀求“罪该万死”,完全无力反驳。
朱高煦的卑微表现令明英宗极为满意,暗中称赞于谦。事件结束后,于谦被派往江西,清理并平反了许多冤假错案。如此一位为国尽忠的官员,怎会被后来称为“奸佞之臣”呢?随着明宣宗去世,明英宗继位,明朝逐渐走向衰败。
正统年间,朝政初期由张氏家族和杨士奇、杨荣、杨溥三人主导,得以继续推行前朝政策。于谦也在这期间获得了“三杨”的器重。然而,三杨相继去世后,朝政权力转向宦官王振,明朝再度陷入危机。众官员纷纷巴结王振,唯独于谦坚持清廉,拒绝同流合污,因此遭王振排挤。
于谦曾举荐贤才,却遭王振暗中阻挠,并指使通政史李锡弹劾他,罪名莫须有,称其图谋权位,欲以推荐人才之名取代王振。于谦因此蒙冤,被判死刑,囚禁三月。但他在民间威望极高,消息传出后激起百姓愤怒,民间强烈抗议,迫使王振妥协,将于谦降为大理寺少卿。
然而,山西、河南等地官民不满,纷纷上书请求保留于谦原职,形成对王振的压力。最终,王振无奈,于谦再次任命为巡抚,重掌兵部左侍郎之职。然而,此后爆发的“土木堡之变”却将于谦推向绝境。
明英宗亲自率军出征,却遭敌军擒获,皇帝被俘震惊朝野,动摇了国家根基。在这危急时刻,于谦挺身而出,力挺朱祁钰即位,维护朝廷稳定,防止明朝陷入更大混乱。朱祁钰的皇位,离不开于谦的支持和功劳。
但一年后,于谦又派人迎回被俘的明英宗,试图安排他为太上皇,避免国家出现两个皇帝。此举虽出于国家利益,却为自己埋下杀身之祸。朱祁钰死后,发生“夺门之变”,明英宗复位,对朝臣大肆清洗,于谦也被诬陷谋反,判处死刑。
这一切暴露出明英宗的“卸磨杀驴”之心。若无于谦,朱祁镇或许仍被敌军扣留。无论是朱祁钰还是朱祁镇称帝,于谦都曾力助其登基。他为国家尽忠,但私下却得罪了两人。
自拥立朱祁钰之日起,便使朱祁钰和朱祁镇形成对立。迎回朱祁镇,更威胁了朱祁钰的皇位,于谦在朱祁钰病危时立下太子。朱祁钰去世后,本该由太子继承皇位,却被朱祁镇篡夺,明显不合规矩。尽管朱祁镇曾享有皇位继承权,发动政变夺权却显得名不正言不顺。
即使朱祁镇心知于谦为忠臣,不忍杀他,但身边谋士提醒:“不杀于谦,你如何立场正当?”于是于谦被诬陷谋逆,被狠命斥为奸佞。那句轻飘飘的“奸佞之臣,你有何功?”便盖过了他所有的功劳,最终含冤而死。
幸而明英宗去世后,其子为于谦昭雪,还其清白。但这已无法挽回于谦的生命。而“土木堡之变”也成为明朝由盛转衰的重要转折点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诚信双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