请在阅读本文之前,先点击一下“关注”按钮,以便我们可以持续为您推送类似的文章,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。您的支持是我们创作的动力源泉!
文 | 崔心航
编辑 | t
在古代封建王朝,由于频繁的战乱和自然灾害,百姓的生活极为艰难。明朝尤其如此,常被称为被灾害压垮的朝代。明末,山东一位赶考的举人将自己亲眼目睹的灾难景象记录下来,并将其绘制成《饥民图》。图中,百姓因饥荒相互残杀,互食尸体,景象惨不忍睹,仿佛进入了人间炼狱。时至今日,这幅《饥民图》仍在流传,成为历史悲剧的见证。
展开剩余83%山东自古地处黄河入海口,灾害频发。尤其在清朝268年的历史中,山东地区就经历了约245次水灾,而在明朝时,这一情况同样严重。明末万历年间,直隶、山东、河南等地,由于旱灾频发,人民苦不堪言,社会动荡不安。根据邓拓在《中国救荒史》中的统计,明代的灾害总数达到1001次,其中水灾最多,共有196次,旱灾次之,有174次。明代中期,灾害几乎是“年年告灾,灾祸连连,甚至数省受灾”。
《明实录》曾记载,在万历四十三年,山东巡抚钱干完上奏报告,提到山东自正月至六月未曾下雨,田地干枯,百里土地如同火焚。农民、商贩等纷纷出现在街头抢夺食物,生计困苦,连基本的温饱都成问题。
然而,这样的描述对于当时的朝廷高层来说,并未引起足够重视。直到万历四十四年,一份名为“举人日记”的材料让朝廷上下震惊。这份记录出自山东诸城的举人陈其猷之手,他将自己亲眼目睹的灾民苦况以《饥民图》绘制了出来。
陈其猷在图中描述,路途上的灾情远比之前所听闻的更加惨烈。那时,干旱与水灾同时发生,给山东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难。陈其猷在日记中写道:“山东的土地上,一会儿是暴雨成灾,一会儿又是干旱成灾,现在农民种地的心情已经少得可怜了,甚至不到两成。”在这种天灾的压迫下,数不清的百姓死于饥荒,幸存者只能背井离乡,四处逃难。
同时,人祸也加剧了灾民的困境。陈其猷写道:“路旁时常见到尸体,有的人甚至活生生地被切割,像屠宰的猪狗一般,周围没有人再为此惊讶。”甚至有妇女抱着死去的孩子,一边哭泣一边准备烹煮。饥荒无情,生死成了人们日常的焦虑。灾民为了生存,不得不将同伴的尸体作为食物,身临其境的绝望让人痛心。
与此同时,地主和富农的盘剥让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。由于地主手中有余粮,他们在灾年借政府的松懈,开始大肆敛财,进一步压榨贫苦农民。此时,许多百姓已逃离家园,能够依靠地主土地生活的农民减少到了原来的三分之一。而这三分之一的农民,却仍要承担原本所有的税负,生活变得更加困顿。
陈其猷在《饥民图》最后发出震耳欲聋的反问:“奈之何民不穷且盗死且相食,有如图之所绘者乎?”这句质问终于引起了朝廷少许关注,山东百姓的困境才得到了些许反思和关注。
然而,山东的灾难仅仅是明末农民苦难的一部分。整个明代的广大土地上,成千上万的百姓都像山东的灾民一样,艰难求生。在陕西等地,由于天灾,农民起义军不断崛起。李自成、王自用等人都因天灾而失去生计,最终举起反旗,起义反抗暴政。除了自然灾害,明朝政府的无所作为也是导致社会动乱的根本原因之一。
明代统治者曾在一定程度上重视荒政,然而,荒政并非独立存在的,它需要国家的经济基础和政治支持。然而,随着明中期皇权的高度集中,皇帝除了是国家元首外,还是行政的最高决策者,政事处理的效率大大降低。特别是在万历皇帝时期,三十年不上朝,导致政治空白和官员懈怠,灾后救助几乎没有实质性进展。
在政治腐败和经济衰退的双重作用下,明代的荒政制度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。农民在天灾和人祸的压迫下,已经无力承受这场灾难,社会动荡加剧,最终朝代也走向了灭亡。
陈其猷的《饥民图》不仅是山东灾民悲惨命运的记载,更是明末全国百姓苦难的缩影。除此之外,明朝的其他历史记载也展现了当时的灾情,许多学者甚至将明朝称为“灾害型社会”,认为灾害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的确,天灾导致粮食短缺,物价暴涨,百姓的生活几近崩溃。无法承受饥饿与贫困的百姓,纷纷流离失所。由于灾情严重,而朝廷救援无力,社会矛盾激化,最终引发了社会动荡。而这一切的背后,正是“灾害型社会”与人类活动的紧密联系。明末老百姓的生存困境,正是历史对那个时代政治腐败与社会不公的一次严峻考验。
发布于:天津市诚信双盈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